8月30日-31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指导,武汉理工大学、航天科工九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发展战略论坛在武汉举行。本届论坛以“体系创新,交叉融通,引领未来——以高质量规划助力科学基金有组织科研”为主题,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全局部署,面向“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凝练学科方向、研讨前沿选题、分享基金申报经验,共同推动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九院院长高辉文等出席论坛并致辞。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笛主持开幕式,九院副院长武春风主持主论坛。
王发洲代表武汉理工大学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和代表表示诚挚欢迎。他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在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的学科布局与贡献,学校围绕智慧交通与物流、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船舶、绿色智能建筑材料等方向的科研进展。他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交通运载领域,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与传统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方向加速演进。在这一背景下,凝聚学界与业界的智慧、推动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辉文代表九院向来汉参加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他表示,交通与运载工程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血脉”与“骨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支撑。当前,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下,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正深刻重塑交通与运载的形态模式。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必须从战略上强化顶层谋划,推动学科交叉融通、实现体系创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此次论坛搭建了一个高层次思想碰撞、前瞻性战略研讨和协同性合作交流的平台,九院期待与各方优势力量协同合作,为推动我国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负责人王之中以《交通与运载工程(E12)学科工作报告》为题作重要演讲,系统回顾了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十五五”期间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和基金资助思路作了说明。
主论坛上,同济大学教授孙剑、科学出版社编审刘宝莉、同济大学教授余荣杰、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杨殿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何巍、同济大学高速磁浮中心主任林国斌先后作了学术报告,内容覆盖学科发展战略部署、十五五规划、基金支持、地面运载、航天工程(603698)、自动驾驶及磁浮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系统展现了我国交通与运载工程从顶层设计到技术突破的全景图景和发展动向。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七个分论坛,分别从道路、航空与综合交通,地面运载、特种运输与装备,轨道交通与运载,水路交通与运载,航天交通与运载,航空运载,管道运输等多个前沿方向开展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与会代表围绕学科战略部署、前沿技术突破、科研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九院联合召集人召开了航天运载与交通分论坛。
期间还举办了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基金申报情况研讨会,为我国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提供重要交流平台。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湖北省科技厅、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有关领导线上股票配资网站,来自全国交通与运载领域各学会、协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代表,九院本部、九部、火箭公司和万山公司等专家学者共计2500余人参加论坛。
易配牛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